21世紀飛艇依舊能夠大展身手
很多人對飛艇的印象,大都來自於兩個地方,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風頭無兩的齊柏林飛艇,二是著名遊戲《紅色警戒》中的基洛夫飛艇。
不過二戰後,飛艇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因為當年的飛艇基本上巨大無比,再加上一開始大家充的都是氫氣,在沒有多少防空力量的一戰時期,飛艇確實是個不錯的武器。但到了二戰以及後來,在防空砲和導彈面前,飛艇碩大的身軀,笨拙的運行能力,毫無戰場生存能力。喧囂一時的飛艇神話隨之破滅。
後來雖然美蘇並沒有完全停止對飛艇的研製,但顯然這種雞肋一般的武器,已經難以成為主流。
不過,到了21世紀,飛艇再次回到人們的眼簾,甚至成為世界軍事強國的新寵。從打入冷宮到重獲恩寵,這裡面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後,各國研製的飛艇已經採用了氦氣或惰性氣體,安全性大為提升。折磨了大家近半個世紀的問題,一下子就這麼解決了。
安全性提升後,飛艇的價值開始凸顯,此時軍事強國們看飛艇的眼神都曖昧了許多。
美蘇冷戰時期,太空競賽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太空競賽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使用偵察衛星檢測對手。
但衛星有個弊端,除非同步軌道,很難對同一區域持續觀測。如果想要對同一區域持續觀測倒也不是沒辦法,那就是發射多顆衛星。不過這樣就要耗費巨資,再加上衛星這東西,目標太強,很容易就能被觀測或者干擾,所以,大家都想改變偵察手段。
飛艇就這樣站了出來。
飛艇飛行速度很感人,高度也比不上衛星,但好處同樣明顯。
第一、飛行高度高
飛艇一般的巡航高度在20到100公里,而普通的戰鬥機作戰高度也就在16000米以下,極限高度差不多能到20000米左右,這基本上是飛艇的下限,即便是加上導彈的,想要將飛艇打下來也相當不容易。
高就是優勢,沒辦法。
第二、經濟性好
衛星一顆動輒上億,便宜的也要幾個千萬,單位一般還是美元。但飛艇就便宜多了。除非一些特製的飛艇,現在大部分飛艇的造價一般不超過百萬美元。這基本上算是頂級貨了。低級點的,可能就幾萬美元。
幾萬美元你造個偵察衛星試試?
這基本就是拿著不到50萬元到台北買房,連廁所都買不到。
正因為這貨太便宜,用導彈打,哪怕是美霸都要肉疼。一個導彈動輒百萬美元,用來打飛艇,這連殺雞用牛刀都算不上,應該是殺螞蟻用牛刀。土豪家也經不起這種折騰。
第三、隱身性能好
隱身性好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最大的部分壓根就不是金屬做的。想要使用雷達探測到它,比探測到F22更不容易。當然體積增大後就容易一點。但問題是,現在壓根不需要齊柏林或者興登堡那麼大的體積啊?
就那麼小的一個目標,你如何偵察?
偵察到又該如何?
第四、穩定性強
飛艇飛行速度慢,但這貨續航能力堪稱變態,有的國家直接給它上太陽能電板,理論上巡航能力直接到了無限。當然,受制於太陽能電池板的技術水準,以及蓄電池的能力,現在最多也就30多天的時間。
而這已經足夠了。即便是一個多月的時間,一個國家也能讓它看個七七八八。試想一下,如果中國在美國的領空放那麼一堆飛艇,美霸要多麼抓狂。更何況,飛的再高點,那就不是你美霸的領空了,屬於臨近空間。
當然,想打下來也行,那就用價值千萬美金的遠程防空導彈打吧!絕對打到你吐血為止。
正因為有這麼多優點,美 、歐、等都將平流層飛艇平台這種前沿科學技術,作為佔領平流層空間的戰略目標,1996年,美國國防部成立“JLENS”飛艇項目,以期令美軍獲得對巡航導彈、飛機等多種威脅的早期預警,並將探測導彈信息傳給負責防禦的美軍部隊,美軍還激進的在飛艇上安裝了監測潛艇通訊的甚高頻監測雷達和X波段火控雷達,以期發現進入美國沿海的外國潛艇後,直接使用火控雷達鎖定。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JLENS”項目在美國南部邊境和加勒比海區域進行了實際部署測試,華盛頓也部署了兩個,還有不少簡易版本被駐外美軍所使用,陸續投入了27億美元,。
美帝在忙著研製飛艇,中國也沒閒著。向來喜歡摸著美霸過河的兔子,很快也拿出了自己的作品。
《中國航空學報》在2018年發的一篇學術論文裡談到了“天恒”號飛艇,指出可以“廉價地替代近地軌道衛星”,執行“地球觀測、海上監測、導彈預警、通信信號中繼等”任務,能長時間維持在目標地區。
所以,美國不緊張才真的怪了!儘管它只是個氣象氣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