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英國教授提出~四大古國中,印度和埃及還在,為什麼只承認中國?

GCIOSGF Newsletter 會訊:

By 歐史騫

“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們分別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這個說法最早是由梁啟超先生在自己的詩作《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提出來的。

四大文明古國對應的是四個早期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它們對其所在地區的文化習俗和經濟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並留下了十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來到當下,除卻已經滅亡的巴比倫,今天的世界地圖上仍舊有埃及、印度和中國的版圖。

可是儘管如此,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前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卻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反問:“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和埃及還在,為何卻只承認中國?”


一、四大文明古國的衡量標準

為了解決雅克教授所拋出的問題,首先我們要來看一看四大文明古國是憑藉什麼標準劃分出來的。

英國考古學家格林·丹尼爾在自己的作品《最初的文明》中總結了學者克拉克洪的觀點,進一步主張要從三個方面去判斷一個文明。

首先要有城市,城市的形成,意味著人口與生產的集中,城市的發展規劃也體現出一個地區的社會化程度,因而城市通常會被稱作是文明的標誌。


其次則要有文字,文字的發明使用促進了人類的思想和文化留存傳播,是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沒有系統成型的文字自然就不能稱之為文明。

最後一點,則是要有禮儀建築。禮儀建築並不等同於為了物質生活而建造的房屋,而是為了滿足一定的宗教祭祀和政治文化要求而建造的。例如古印度的石窟和佛祖塔,這些建築都被賦予了獨特的宗教特徵和文化內涵,成為了文明的代表性建築符號。

滿足以上三點,則基本可以被看做是一個文明了。而很顯然,四大文明古國也都完美地符合了這樣一個衡量標準。


與此同時,四大文明古國的概念在國際上也得到了相當的認可。日本NHK電視台的紀錄片《世界四大文明》中沿用了古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和中國是四大文明發祥地的說法。

而《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考古作品中,也同樣認為以上四個文明中心再加上希臘,均為世界文明的發源地。

二、古巴比倫、古埃及與古印度文明的消亡

如果雅克教授的說法是對的,也就意味著另外三個古國文明已在世上斷代或者消亡,那麼在歷史上它們都有怎樣的成就,又是如何滅亡的呢?



首先來看古巴比倫,古巴比倫最卓越的成就之一就是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對後世的法律制定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化方面,古巴比倫的所創制使用的楔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成熟文字,使得一部分史料得以用文字形式保存,並為西亞的商業溝通提供了便利,一直沿用到了公元前一世紀左右。

與此同時,提到古巴比倫也很難繞開那座美麗神秘的“空中花園”,“空中花園”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不過由於缺乏更多史料和遺跡證據,這座“空中花園”究竟是杜撰出來的還是真實存在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只留給後人一個美好的遐想。



世事無常,巴比倫的昌盛並未維持很久,這個國度多次被赫梯人和加喜特人進犯攻略,多處城邦慘遭血洗,居民遭到屠殺。後來迦勒底人試圖重建巴比倫帝國,卻也難現昔日的榮光,很快被波斯帝國所滅。

儘管古巴比倫在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自此還是消失在了歷史文明的長河之中。今天我們也只能依靠殘存的遺跡和文字來依稀辨出它曾經的風采。

其次,讓我們再把目光轉向埃及,談到古埃及,很多人首先會想到金字塔,金字塔是靠著石塊之間的相互疊壓和咬合壘成的高大建築,散落在沙漠之中。


用來建造金字塔的石塊平均重量是2.5噸,而在沒有先進生產工具的千年前,古埃及人究竟是如何嚴絲合縫地壘起這幾十座高大的建築,眾說紛紜。

但無論如何,這樣卓越的成就也早已成為了古埃及生產力和文化最好的象徵。

而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光輝燦爛文明的古國,也最終難免於隕落在歷史的滾滾黃沙之下。

法老權能的下降,尼羅河氾濫的洪災,以及外部的挑釁侵犯,每一個原因都在加速王朝的崩潰。

而古埃及的最後一任法老,被譽為是古埃及最有智慧的女人的克利奧帕特拉,為了挽留古埃及的頹勢,不惜動用一切政治手段,甚至被捲入了羅馬共和國的政治中。

只可惜歷史前進的腳步從來不會因為個人而停滯不前,古埃及就這樣也成為了塵封的歷史。



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埃及是位於非洲北部的一個重要國家,但如今的埃及和古埃及的概念並不等同。

今日的埃及,尚留有古埃及人血脈的後裔僅僅只佔了人口的十分之一不到,剩下的絕大多數埃及人都已是阿拉伯人的後裔,因此埃及早已被併入了阿拉伯文化圈中。

最後,我們再將目光投向古印度。古印度的鼎盛時期是孔雀王朝時代阿育王所統治的時期,此時古印度的版圖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遼闊,足足涵括瞭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

如此龐大的國家是依靠武力和軍事強行實現的統一,因此阿育王去世後,古印度便重新變得四分五裂,再沒有實現過統一。



國家分裂,正是異族入侵的大好時機,慢慢地,古印度的哈帕拉文化逐漸被外族所同化,近代英國殖民之後對南亞的摧殘壓迫,更是讓本就留存不多的古埃及文化殘存無幾。

三、古中國——大浪淘沙後的傳承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复登臨。”

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其它三國,或因入侵而滅亡,或因分裂而衰落,異邦的子民在傷痕累累的土地上繁衍,孕育新的文化。

曾經的輝煌只留下了殘存的遺跡,斷代像一曲無聲的輓歌,哀悼著文明的隱落。


但是只有中國依舊存續著文明的火種綿延至今。為什麼中國的文明沒有斷代呢?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中國得天獨厚的優勢:

首先是地理原因。中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最東端,東邊是海洋,除了時有倭寇騷擾之外,不會面臨異族入侵問題。

而中國的地勢又是西高東低的,西部不僅有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綿延橫亙的喜馬拉雅山脈,還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形成了非常有力的地理屏障,隔絕著西邊文明的入侵。


越往東走,地勢則趨於平緩,黃河長江中下游均有平原,充足的水源和四季分明的季候使得農業發展十分便利,能夠很好地實現生存的自給自足而不會擔心被多次侵犯,也就促進了先民們的繁衍與安居。

其次則是文化的包容性。印度的哈帕拉文化被雅利安文化入侵,埃及則更是在多次動盪中更迭著政權與文化面貌,如今也已成為阿拉伯文化圈中的一員。

但是中國以儒家為首的傳統文化卻始終沒有被其它文化所衝擊過。

中國的傳統文化,亦或說是儒家文化,是典型的倫理性文化,特點是“仁”、“禮”、“中庸”,如今我們日常中所講的“百善孝為先”、“尊師重道”,其本質都是出自儒家文化對我們精神的浸潤。


也正是由於這些仁義之說對道德修養的看重,使我們的傳統思想精神變得十分溫厚,也就具有了兼收並蓄的寬容品格。

最早在兩漢時期,道教逐漸興起,佛教開始傳入,但這些宗教跟儒學也並未產生對立衝突,並未出現某一方被另一方徹底抹殺的分裂局面。

而是逐漸被吸納包容,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圓滿情形,各取精華而共同匯入了中國文化的滔滔洪流之中。

這其實也體現出了一種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和寬容大器的精神,在某種意義上,推動著一種文化上的凝聚力的形成。


所以直到今天,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我們的言行方式和處世觀念,仍然在受著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髓的深刻影響。

最後,也要看到我們民族中的艱苦奮鬥的韌性。哈佛大學教授大衛·查普曼在一次演講中談到中國神話的時候說道:“面對同樣的洪水,西方人能做的,只有躲在諾亞方舟裡,祈求上帝的解救,而中國人則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我們都知道,神話反映著我們先人的處世精神,而縱觀古代的神話也好,真實事蹟也好,從大禹治水到神農嘗百草,從勾踐臥薪嘗膽到左宗棠收復新疆,都能夠看到一種一以貫之的韌性與頑強。


甚至到了近代,我們經歷了太多的屈辱和血淚,從天朝上國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最終還是團結一致,艱難地扭轉局面,保住了河山,留下了血脈。

古今多少事,都付漫漫時光中。可無論歲月如何換新天,外面的世界如何分聚,黃河與長江依然滔滔不絕,不休地滋養著兩岸生民。

改朝換代是歷史常事,但中華文明卻未曾被異族的文明所摧殘,我們仍舊是炎黃的後代,延續的也始終是古代中國人的精神和傳統。


馬丁·雅克教授曾說過,西方可以從中國的治理中學到很多,例如共識、參與和長期。而仔細思考,這三點因素也分別對應著文化上的認同感、集體的行動和一種奮鬥的韌性。

而一個具備這些因素的民族,又怎會被輕易打垮呢?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如果要說四大古國中的哪一個仍舊流傳於世,也就只有炎黃子孫們生生不息的中國了。

GCIOSGF

營養學研究這五種食物最健康,猜猜排第一的是什麼?

 GCIOSGF Newsletter 會訊: Healthy news  Edit: OF 哈佛大學曾進行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後發現,5種超級食物最能降低發炎反應,第一名為番茄、第二名為莓果類、第三名為綠色蔬菜、第四名為堅果,第五名則為魚類。他表示,番茄無論大、小番茄,均含茄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