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IOSGF Newsletter 會訊:
素人談經濟
撰文:阿景
逆全球化開啟後,中國未來在全球經濟環境中怎麼走一直是大家都很關注的問題。
比如說中國不再是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比如說中國財政部窗口指導國企不再用總部都在美國的四大會計事務所;比如說伊拉克開始用人民幣對華結算;比如全球新一輪失業大潮重點衝擊歐洲等等。
這些信息顯示,以美國為首的全球供應鏈在“去中國化”,而中國也在“去美國化”,兩大陣營博弈日益激烈。
於此同時,新的區域貿易格局也在逐步形成,歐洲開始頻繁訪問中國,而中東地區,也開始深度綁定中國生產力和中國貨幣。
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最近的幾個關鍵性信息,串聯起來看看這些信息,都釋放了哪些重要的經濟信號。
一、中國不再是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我們先說第一個:美國商務部周二(2月7日)公佈2022年數據顯示,中國不再是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
這是自2019年以來首次,中國從美國第一貿易夥伴的位置上滑落至今的第三名。
現如今,歐盟正在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地。
在俄烏危機的影響下,歐洲能源價格飆升,歐洲資本投入成本已經讓歐洲的資本家們苦不堪言。美國那邊不僅出台《削減通脹法案》各種給國內製造業補貼,還瘋狂的從歐洲採買各種商品。
從瑞士手錶、德國機械,到意大利的奢侈品,美國的“補貼”和“消費者”們都在朝著歐洲資本家們招手,歐洲的資本和商品開始瘋狂的傾瀉至大西洋彼岸。
歐洲的製造商們看著美國跟見著救命恩人一樣,只有政客在一邊急的跳腳。整個歐洲就像一塊肥肉一樣被美帝一口口吞噬。
與此同時發生的,還有另一件有標誌性的事。
印度工商部的最新數據,2022印美雙邊貿易額達到1194億美元,超過印中的1154億美元。
美國在吃掉歐洲的同時,還在不斷的挖著中國的牆角。
這兩大標誌性事件,意味著,在美帝的主導下,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的影響,已經來到了第二個階段,也就是全球貿易開始“去中國化”。
美國想要的,是以歐洲為獻祭的同時,將中國逼進死胡同。
不得不說,這對中國而言,絕對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二、中國經濟,開始“自家的賬自己算”
經常關注外交部發言人新聞的應該經常聽到這幾句話:
“我們不惹事兒,但更不怕事兒。”
“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
這個就是中國人對中美經貿往來的態度,絕不主動拒之門外。
而美國則是各種中國威脅論,發起中美貿易戰,拿中概股開刀,最近的2月24日,美國更是以涉俄因素開始製裁中國企業,總之就是各種長臂管轄,各種赤裸裸的霸凌和挑釁。
前幾天中國這邊也出台了一些防禦措施,算是未雨綢繆,備戰備荒。
美國媒體彭博社報導稱,“中國政府出於數據安全風險的考量,敦促國有企業放棄與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作”。
這裡我簡單做下說明,四大審計所分別是普華永道、德勤、安永、畢馬威,除安永總部在英國外,其他三家都是總部在美國的公司。他們的作用主要在全球主流金融市場上得以彰顯,比如說中國的企業想要上市或參與國際資本市場,四大行出具的審計報告,是必備的具有公信力的基礎材料之一。
在歐盟,“四大”的市場份額超過了90%;
在英國和美國市場,這一比例高達99%。
這意味著,四大審計綁定著全球金融資本市場,處在全球審計領域裡的霸權地位。
但是,這種審計霸權的背後,實際上是華爾街金融規則和資本所賦予的,四大審計霸權,本質上是美元在金融市場的規則霸權。
截至目前,我們尚未看到中國國內要求與四大剝離的相關文件,海外媒體報導財政部是“窗口指導”,指導要求國企與四大合作的合同到期後不再續簽。
這就意味著,中國自家的賬要開始讓自己人算了。
其實於情於理,中國都有必要這麼做,一方面當然是保護“數據安全”,在大數據時代下,整個國企家底掀開給美國看,相當於主動授柄於人。
另一方面,中國想要繼續引入國際資本搞產業升級,用四大,就相當於讓美國又摻和了一腳。
當初四大利用審計霸權,將俄羅斯剝離在外,讓俄羅斯成為美元體系外的金融孤島。如今中國主動驅除,並同步開啟人民幣擴張進程:
最近一段時間,比較顯著的成績是伊拉克中央銀行宣布,允許使用人民幣直接結算該國對華貿易,以此改善外匯儲備。
這意味著,一些中東國家正在遠離美元,靠近人民幣。
三、歐洲失業潮愈演愈烈
在經濟領域裡,經常有這麼一個現象,老大老二打架,注定受傷的是老三。
比如說王老吉和加多寶打價格戰,和其正不見了;美團和餓了麼競爭,百度外賣消失了;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競爭,非常可樂消失了;蘋果PK三星,諾基亞消失了……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因為一方要打贏就要去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老三”就是那塊被瓜分的肉。
對於中美爭霸,歐洲如是。
現階段歐洲企業倒閉,失業潮愈演愈烈。
其實,歐洲的失業潮只是全球失業潮中的一部分,只不過是最嚴重的那部分。
早在1月16日,國際勞工組織就發布了《世界就業和社會展望:2023年趨勢》報告預測。
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失業人數將繼續增加約300萬,達到2.08億(相當於全球失業率為5.8%)。
同時還指出,引起全球失業潮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國挑起的)各種新的地緣政治危機,俄烏危機,還有(美國掀起的)針對中國的供應鏈衝擊。
這2023年剛迎來個開年,新一輪的全球失業潮就已洶湧而至:
耐克和阿迪宣布減產,由於耐克阿迪的減產,代工企業台灣寶成集團計劃裁員3000人,另外還有3000名待續約員工停止續約;
迪斯尼宣布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7000人,佔員工總數的3.6%;
戴爾將裁員6650人,佔全球總員工約5%;
亞馬遜將在印度裁員1000人,佔總僱傭人數的1%,這次裁員,只是亞馬遜全球裁員1.8萬人的其中一部分;
阿里巴巴在2022年末裁員4000餘人,佔總員工人數的5%;
微軟將全球裁員1萬人,佔總員工人數的5%;
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將在美國裁員700人,佔員工總數的2%;
當然了,更猛的裁員火力還是集中在歐洲地區,主要是工業老字號大國德國。
德國老字號巴斯夫裁員2600人,且關閉多家工廠。
連位於路德維希港的巴斯夫總部都關了。甚至還包括了巴斯夫投資最集中,技術最先進,產品結構最前沿的那家合成氨工廠和相關化肥設施。
這些工廠的關閉,將導致巴斯夫尖端產業水平大幅滑坡,不死也得脫層皮;
然後是福特在德國的分公司,也是要裁員3200人;
德國本土汽車工業品供應商舍弗勒裁員1300人;
飛利浦全球裁員400人,大部分都發生在德國;
西門子-歌美颯宣布全球裁員2900人,半數以上在歐洲;
微軟德國也打算裁員120人;
德國工業代表蔡司,也在研究關停在德國的幾家工廠,是否裁員還待研究中。
關門裁員的原因很簡單,還是美國一手搞出來的歐洲能源問題,德國工業電批發價超過了每兆瓦時994歐元,比去年的80歐元漲了10多倍。不僅是漲價問題,還有巨大的能源缺口才是最關鍵的。
歐洲這邊缺電少氣,美國那邊高調出台《通脹削減法案》,要巨額補貼美國本土新能源產業,吸引製造業回流。
這在本質上,就是變相要挾這些歐洲企業到美國建廠去,尤其是電動汽車、半導體企業,這對很多依賴製造業的歐洲國家來說,簡直是直切命脈。
失去這些企業,歐洲經濟將陷入無限衰退中。
而美國吃歐洲絕戶的姿態已經全面拉開。
四、全球未來的走向——區域化貿易內循環體系
全球失業潮是“逆全球化”帶來的必然經歷,而“逆全球化”之後可能形成“區域化貿易中心”,一種新的世界經濟格局。
簡單說,就是以中美二國為首的群主重新組群,各自玩內循環貿易體系。
目前來看,全世界有潛力實現區域化貿易中心的只有兩個地區:
1、北美地區——以美國為中心的區域貿易體系。
2、東亞地區——以中國為中心的區域貿易體系。
北美區域化貿易中心,早就隨著美加墨貿易協定的簽訂,有了雛形。如今,加拿大和墨西哥超越中國,成為美國前兩大貿易夥伴,已是該貿易協定初見成效。
以中國為中心的區域貿易體系,則是從2019年底開始加速推行的RCEP區域貿易協定,以及一直在談的中日韓自貿協定為基礎形成的體系。
可惜日本和韓國,都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完整國家”,軍事權被美國握在手裡。
但在經濟層面上,東亞地區已經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形勢。
其實中國衰敗,並不符合日韓的利益。
尤其是韓國,因為其生產的芯片、顯示器和成品油等關鍵產品橫跨東亞供應鏈,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最為密切,中國已連續18年都是韓國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合作夥伴。而韓國則為中國僅次於東盟、歐盟、美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
所以,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實際上等於變相的傷害日本和韓國的利益。
這也是最近這些年來,日韓和美國一直在“安保費用”問題上鬧騰的厲害的原因之一。
美國其實很清楚,要么摁死日韓吃掉他們的製造業,要么就不停的給中國添堵,各種高端產業合作封鎖,比如說安倍晉三被刺,比如說拉攏韓國做芯片四方聯盟等,都是為了圍堵東亞地區貿易體系的建立。
但是,中日韓三國的經濟早就高度綁定在一起了,且經過多年發展,中日韓三國的產業鏈基本都是互補型的,再加上地理位置上的優勢,這使得東亞具備實現區域化貿易中心的可能性。
而這一切得以構建有一個大前提,就是中國的軍事實力比較強大到能夠輻射整個東亞範圍,並且能夠把美軍驅逐出第一島鏈。
只有把美國驅逐出第一島鏈,讓美國的軍事實力不能再影響東亞,那麼東亞區域貿易體系,才有可能真正構建起來。
然後就會出現“一個世界,兩個體系”。
在“北美貿易區”和“東亞貿易區”構建起來之後,這兩套貿易體系之間可能會互相加高額的關稅。這使得到時候基本只能區域內部來實現全產業鍊和自產自銷。
這實際上就是把過去的全球化體系,割裂成兩個新的區域化體系,形成兩個內部小型“全球化體系”。
而這其中,其實最尷尬的是歐洲的地位。
因為歐洲恰好正處於北美和亞洲的中間。
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希望實現歐亞大陸經濟一體化,而不單單只是東亞經濟一體化。歐亞大陸一體化一旦實現,美國基本只能淪為配角,徹底讓出世界中心的地位。
所以美國肯定不會坐視歐洲被中國拉攏過去。
實際上,英國之所以會脫歐,也跟美國的拉攏有一定的關係。
所以,隨著中美博弈的劇烈化,歐洲成為了第一個倒下的區域。
而隨著美國的不斷擠壓,看歐洲目前的反應,又開始有點想向著中國靠齊。
2023年上半年,中歐即將迎來“頻繁的高層互訪”:
1、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即將開啟訪華行程;
2、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即將開啟訪華行程;
3、法國總統馬克宏宣布的4月訪華計劃。
這些信息,不禁讓外界猜測,中歐高層的互動,會不會讓一度停滯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重啟。看美國最近的反應,已經開始跳腳,2月24日,美國開始以“涉俄”為由制裁中國企業,又進一步加劇中美貿易脫鉤。
但是中國尋求加大對外開放,尋找更多的貿易合作夥伴,是必然趨勢。
因為中國想要和平崛起,那麼就必然需要更多的市場,更多的資金,更多的技術。
中國是後發國家,與歐洲合作,可以在技術升級,產業革命,以及科技發展領域,實現更快更多的實質性突破。
但是,美國絕不會看著歐洲傾向中國而坐視不理,也不會看著日韓和中國綁定發展,2023年中國外貿的現實壓力,非常之大。
一方面是美聯儲及全球一些主要經濟體央行大舉加息遏制通脹,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根據世貿組織最新的預測,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額增速將從2022年的3.5%放緩至1%。
另一方面,是美國對中國將會有更多的挑刺和製裁,火力將會集中在亞洲地區。
因為俄烏危機那邊已經開始常態化了,可以很明顯的預測到,如果俄打的狠了,北約會放俄歇口氣,緩和一下,不至於刺激到普京大帝;但一旦俄退卻了,北約會繼續拱火緊逼。要的,是歐洲繼續亂,俄烏繼續消耗著打。逼著歐洲那些資本家們盡快跑去美國投資生產,以快速融入美國為首的新區域貿易體系。
2023年中國經濟復甦只有靠內循環發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