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淺述「資本論」

 GCIOSGF Newsletter 會訊:

主持:會長

主講:O’Jack

整理:會務



淺述「資本論」

《資本論》是馬克思在19世紀後半葉寫成的一部經濟學巨著,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最重要和最深刻的部分之一。 《資本論》共分三卷,第一卷講述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商品、貨幣、勞動力、剩餘價值等概念和規律;第二卷講述了資本主義流通過程中商品流通、貨幣流通、資本流通等概念和規律;第三卷講述了資本主義總過程中利潤率、利息、地租、價格等概念和規律。 《資本論》從不同角度和層次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和矛盾,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和策略。

那麼,《資本論》到底講了什麼呢?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資本論》講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運動規律和發展趨勢。

這個運動規律和發展趨勢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決定的,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核心是資本。那麼,什麼是資本呢?馬克思給出了一個經典的定義:資本是不斷增殖的價值。這個定義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包含了很多深刻的含義。

為了理解這個定義,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資本論》的三個核心思想,它們分別是: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和資本積累論。這三個理論相互聯繫,構成了《資本論》的主線。

勞動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的基礎,它解決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商品的價值是由什麼決定的?

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它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什麼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呢?就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按照一般技術水平和正常勞動強度,生產一定數量商品所需要的平均勞動時間。

例如,在現代社會,生產一台電腦可能需要10個小時的勞動時間,而生產一雙鞋子可能只需要1個小時的勞動時間。那麼,我們就可以說,一台電腦的價值是10個小時的勞動時間,一雙鞋子的價值是1個小時的勞動時間。當然,這裡說的價值並不等於價格,價格是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它可能高於或低於價值。但是,在長期和大範圍來看,價格會圍繞價值波動,而不會偏離太遠。

那麼,為什麼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時間決定的呢?

商品之所以能夠交換,是因為它們具有共同的屬性,那就是都是人類勞動的結果。商品不同於自然物品,它們不是自然界賜予人類的,而是人類通過改造自然而創造出來的。商品之間可以相互交換,就說明它們都包含了一定量的人類勞動。這種人類勞動並不是指具體的、有用的、個別的勞動,而是指抽象的、無差別的、一般的勞動。也就是說,在交換中,我們並不關心商品是由誰、怎樣、為什么生產出來的,我們只關心它們消耗了多少人類勞動力。這種消耗了人類勞動力的商品就具有了價值。

商品有兩種屬性: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使用價值指商品滿足人類某種需要或慾望的能力;交換價值指商品與其他商品交換時所表現出來的比例關係。使用價值來源於商品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屬性和功能;交換價值來源於商品所包含的人類勞動量。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相互依存是因為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交換價值;相互矛盾是因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並不成正比例。例如,在現代社會,水對人類來說有很大的使用價值,但它卻沒有多少交換價值;鑽石對人類來說沒有多大的使用價值,但它卻有很高的交換價值。這是因為水很容易獲取,不需要多少勞動時間;鑽石很難獲取,需要很多勞動時間。所以,水的價值低,鑽石的價值高。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之間的矛盾,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兩種生產關係: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私人勞動指商品生產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的勞動;社會勞動指商品生產者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而進行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生產者之間是分散的、獨立的、對立的,他們各自進行私人勞動,生產各種各樣的商品。

但是,他們又必須通過市場交換商品,才能實現自己的利益。這樣,他們的私人勞動就必須轉化為社會勞動,他們生產的商品就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這種轉化是通過貨幣來實現的。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具有通用等價物的功能,它可以與任何其他商品交換,表現出其他商品的價值。通過貨幣,私人勞動就可以轉化為社會勞動,使用價值就可以轉化為交換價值。

貨幣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有三種職能: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指貨幣作為一種中介物,在商品交換中起到連接和促進作用;貯藏手段指貨幣作為一種保值物,在商品交換中起到保存和轉移作用;支付手段指貨幣作為一種清償物,在商品交換中起到結算和償還作用。這三種職能使得貨幣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剩餘價值論

剩餘價值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的核心,它解決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資本家是如何從工人身上獲取利潤的?

資本家從工人身上獲取利潤的根源是剩餘價值。

什麼是剩餘價值呢?就是工人創造了比自己勞動力價值更多的商品價值,這部分多出來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

什麼是勞動力呢?勞動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是工人出賣給資本家的能力,它可以創造出新的價值。

什麼是勞動力的價值呢?就是維持工人生存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就是說,工人要生存下去,就需要消費一定數量和質量的食物、衣服、住房等生活必需品,這些必需品也是由人類勞動創造出來的,它們也有一定的價值。工人出賣給資本家的勞動力就相當於出賣了這些必需品所包含的勞動時間。

例如,在現代社會,一個工人要維持自己和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可能需要每天消費100元的生活必需品,這些必需品相當於5個小時的勞動時間。那麼,這個工人的勞動力價值就是5個小時的勞動時間,或者說100元。但是,資本家僱傭這個工人進行生產,可能要求他每天工作8個小時,而這8個小時的勞動時間,可能創造了200元的商品價值。那麼,這個工人就創造了比自己勞動力價值多出來的100元的商品價值,這部分就是剩餘價值。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只相當於他的勞動力價值,也就是100元,而剩餘的100元就被資本家無償佔有了,這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方式。


剩餘價值有兩種形式: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

絕對剩餘價值指資本家通過延長工作日,增加工人的勞動時間,從而增加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指資本家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勞動力價值,從而增加剩餘價值。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都是以工人的榨取為前提的,它們都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

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社會中最基本的經濟範疇,它決定了其他經濟範疇的性質和變化。例如,利潤、利息、地租、稅收等都是剩餘價值的不同表現形式和分配方式;利潤率、價格、工資、貨幣等都是受到剩餘價值的影響和製約。剩餘價值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最深層次的經濟關係和矛盾,它為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機制和發展趨勢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資本積累論

資本積累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的高峰,它解決了一個最複雜的問題:資本主義社會是如何發展和變化的?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社會,它的發展和變化是由資本積累所推動的。什麼是資本積累呢?就是資本家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不斷地將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進行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從而使資本不斷地增殖和集中。這個過程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M-C-M’。 M表示貨幣(或者說原始資本),C表示商品(或者說生產要素),M’表示貨幣(或者說增殖後的資本)。這個公式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目的和動力:為了使貨幣變成更多的貨幣。

資本積累有兩種方式:單純形式的積累和擴大形式的積累。單純形式的積累指在不改變技術條件和生產規模的情況下,將剩餘價值轉化為與原有資本同類別的資本,例如將剩餘價值轉化為更多的生產資本或流動資本。這種方式使得資本的總量增加,但不改變資本的構成和組織。


擴大形式的積累指在改變技術條件和生產規模的情況下,將剩餘價值轉化為與原有資本不同類別或不同部門的資本,例如將剩餘價值轉化為新的生產資本或新的流動資本,或者將剩餘價值轉化為其他行業或其他國家的資本。這種方式使得資本的總量和質量都發生變化,改變了資本的構成和組織。

資本積累的結果是導致了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經濟危機、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等現象。

社會貧富兩極分化是指隨著資本積累的進行,社會上形成了兩個對立的階級:一方面是少數擁有大量資本的資產階級,他們控制了社會的生產和分配;另一方面是大多數沒有任何資本的無產階級,他們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維持生存。這兩個階級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鬥爭,他們的利益是不可調和的。經濟危機是指隨著資本積累的進行,社會上出現了生產過剩和消費不足的狀況,導致了商品無法銷售、企業無法盈利、市場無法平衡、經濟無法穩定。

這種狀況周期性地爆發為經濟危機,造成了社會的動盪和混亂。無產階級隊伍壯大是指隨著資本積累的進行,社會上出現了大量被剝奪了生產手段和生活來源的人群,他們被迫加入到無產階級的行列中,成為工人階級。這些人群包括了農民、手工業者、小商人、知識分子等各個階層和群體。他們在工廠中接受了現代化和組織化的教育和訓練,提高了自己的覺悟和團結,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革命力量。


資本積累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它既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崩潰的原因。隨著資本積累的進行,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矛盾和危機,最終將導致資本主義制度的崩潰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無產階級革命將推翻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私有製和剝削制度,建立公有製和平等製度,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

結語

《資本論》用科學的方法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運行的規律和矛盾,對於我們認識當今世界和改造未來社會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資本論》不僅是一部經濟學名著,也是一部哲學名著、政治學名著、社會學名著、歷史學名著,它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寶貴財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GCIOSGF

台北時尚蔬食薈2023-2024月例會活動

歡迎加入時尚蔬食薈吃蔬食救地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