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IOSGF Newsletter 會訊:
講座:中元民俗
整理 會晤:
中元祭祖,民俗傳說“寅不祭祀,燒紙躲七” ,上墳啥講究?
七月十五是民間傳說中的“中元節”,也是上墳祭祖的日子。
在七月十五中元節這一天的活動,自然也是不亞於中秋節的,每逢七月十五,有的地方有“請家仙”的傳統習俗。
所謂“請家仙”,並不是民間故事中的“請仙家”,而是祭奠先祖,讓祖先回家過十五的意思。所以作為華夏傳承,有“孝道為先”的意義。大多數的人都是在“中元節”前後進行祭祀先祖的。按照民間的傳統文化,祭祀的時候是有講究的,在其中農村老人認為有“寅不祭祀,燒紙躲七”的說法。那麼這句話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在華夏,自古以來就有過“三元節”的說法,當然三元分為“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農曆的正月十五,按照民間的日子來說,這一天是神話傳說中上元天官紫微大帝的誕辰,又名天官賜福日,故為“上元節” ,也稱為元宵節。而“中元節”則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按照民間的說法,這一天是中元地官清虛大帝的誕辰,又稱為地官赦罪日,故為中元節。“下元節”則是農曆十月十五日,這一天也是下元水官洞陰大帝的誕辰,又稱為水官解厄日,故為下元節。
這三元當中,只有“中元節”這一天民間的活動最多,因為按照民間的說法,中元節這一天是“地門開”的日子。古書《修行記》是這樣說的:
“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中元節是民間裡最大的祭祀的節日,比對清明節掃墓更加的重視。
至於中元節的由來是源於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七月半這一天,是小秋時節,這個時候莊稼也正在豐收之際,那時候古人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莊稼豐收。也為了感恩,就採用新收割的米,以祭祀祖先,並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這種祭祀的傳統習俗便被傳承了下來,並延續到今天。所以七月十五中元節這一天除了祭祀祖先,緬懷祖先外,還有一定的感恩之意。
宋朝時期詩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是這樣說的:“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而習俗認為“寅不祭祀,燒紙躲七”,此話是啥意思?
寅不祭祀:
“寅不祭祀,神鬼不嘗”,這句話來自於彭祖的《百祭篇》。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這一天出現有“寅”的日子的時候,就不能做祭祀之類的活動。這包括不能祭祀先祖,不能祭祀天地,不能祭祀民間傳說中的一些“聖人”等等。
為何?老祖宗認為,古時候的年份,月份,日子都是有天干地支組成,而這天干地支兩兩相配,並組成60和甲子。所以年干、年支,月幹,月支……等等都是在這干支紀年中的。按照老祖宗的說法,寅日,寅時是“三陽開泰”,也是陽氣非常旺盛的一天或者時辰,這就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一樣,如果在這樣的日子,時辰去祭祀祖先也是沒有意義的。老祖宗認為,逝去的祖先為“陰”,而“三陽開泰”為陽,由於陰陽相剋,做一些祭祀之類的活動自然是不成的,對於先祖來說也有不尊重之意。
今年的中元節這一天,以及前後有沒有帶“寅”的日子呢?
按照干支紀年來說,七月十五中元節為辛酉日,七月十四為已未日,七月十三是戊午日,七月十二是丁巳日等等。
只有七月初九為“甲寅日”,七月二十一為“丙寅日”,在祭祀的時間上也要躲避一下“有寅的時辰”。
燒紙躲七:
習俗還認為,在給祖先燒紙的時候,如果遇到農曆逢“七”的日子,也是要注意了,最好“逢七不燒紙”。在農曆的七月,或者其它月份,在上墳的時候,也是要躲初七、十七、廿七這三個日子的。
為何老祖宗認為“燒紙要躲七”呢:
因為喪葬文化有這樣一種傳統的習俗,就是“燒七”。比如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為止。習俗對於喪葬文化是非常重視的,每隔一個七天,就會做一次法事,並且每日哭拜,早晚供祭,直到七七四十九天才能完成這個法事。
但是習俗還認為:
在做七的時候,是不能碰到有七的這個日子的,比如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因為俗語是這樣說的:“犯七不犯八,閻王要責罰,亡魂無處躲,躲在蓮花下……”
所以老祖宗認為,這三天是犯七的日子,最好不要燒紙,以免對先祖的不尊重之意,後人這樣做的目的也是幫助祖先躲避災難的寓意。
古代在孟秋即農曆七月時,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稱之為「嘗新」、「秋嘗」、「薦新」,以報答神鬼與祖先的蔭庇。在收穫的季節,天子象徵性的以新榖祭祀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占了相當重要的一環,所以「薦新」的習俗得以存活數千年,甚至在它已從國家祭典中消失以後,民間都還保持著薦新的習俗,並且集中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
南北朝時,佛教盛行,佛教徒依照《盂蘭盆經》以及結夏安居的傳統,在七月十五日供養眾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道教出現後,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依《玄都大獻經》說七月十五這一天,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會持人鬼錄簿,檢閱善惡,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因此,這一天,餓鬼囚徒、十方大聖都會齊集起來,道士則會供奉花果、設壇頌經,作法事,祭祖並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有普度之意。因此,不論佛教或道教,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都有活動普度眾生。這天也是中元地官寶誕。
隨佛教盂蘭盆會和道教地官赦罪說法的盛行,原先薦新、秋嘗的孟秋月逐漸變成超度、施食孤魂野鬼的鬼月。
相關傳說
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是道教大神,最流行的說法即帝舜,是黃帝的八代孫,母死後父再娶,繼母生了兒子象,舜常遭繼母及象所害,唯舜仍事奉父母、相待幼弟恭敬友愛如一。舜後來在歷山耕作,在雷澤網魚,在河濱製陶,人民相攜來聚追隨他,兩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歲時以孝舉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以二女賜為妻並禪讓帝位,而後成為大神。因舜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民間在這天都會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度遊魂野鬼,稱「中元普度」。
道教中元法會
普度原意是超度四方孤魂野鬼,以宮觀寺廟為中心來舉行法會,日夜誦經,普度亡魂,餓鬼囚徒亦可得到解脫。因此道教的中元節原本是祭祀地官並超度亡靈餓鬼的節日。但在魏晉之後,佛教信仰引進中國,其盂蘭盆節普度眾僧的習俗,結合道教中元節普度餓鬼的祭典,形成集佛、道思想於一體的中元法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